自2001年高盛分析师提出BRIC报告后,这四个英文字母成为投资界知名的缩写,也搭上2001-2010年新兴市场股市表现胜过已开发国家市场的潮流(或是正是这股热潮的推手),成为新兴市场投资的代表。
资产管理界也有专门投资金砖四国的基金或ETF。只投资这四个国家是否就能代表对新兴市场整体的投资呢?
2010年的状况刚好提供了恰切的说明。
我们来观察单独投资巴西、俄罗斯、印度与中国的ETF,它们在2010年的表现。如下表:
从表中可以清楚看到,当俄罗斯与印度有超过20%的单年报酬时,巴西与中国ETF的绩效却只比2%高一点。假如金砖是由金与砖组成的话,那么在2010年,俄罗斯与印度是金,巴西与中国就是砖了。
也因为中国与巴西表现不佳,专门投资BRIC这四国的基金与ETF表现也不好。从下表可以看到, BRIC的ETF或是主动型基金(这里举出坦伯顿与高盛的基金),2010年报酬落在8%到13%之间。
这样的表现如何呢?坦伯顿和高盛的BRIC基金在2010年的绩效,分别落在美国的新兴市场基金类别中的第94%与97%百分比。简单的说,就是敬陪末座。
新兴市场指数型基金,以Vanguard为例,在2010年就有18.86%的报酬了。也就是说,假如投资人在2010年特别看好中国或巴西,所选择的标的中,中国与巴西的比重很高,不论是单独投资这两个国家,或是选用像BRIC基金这类中国与巴西比重较高的基金,他拿到的,恐怕是不太好看的投资报酬率。
看好某单一或某几个国家,然后进行集中投资的可能后果,便是如此。你有可能会赢过大范围的指数,但代价就是,你也有可能落后指数。
在一个证券市场内,主动投资人试图挑选证券,创造出胜过大盘的成绩。譬如某位台股投资人只买台积电。他可能赢过加权股价指数。这句话的同义,就是他也可能输给指数。
主动投资人往往在某些时段成功了,但他也往往在某些时候失败了。长期下来,几乎没有主动投资人可以藉由持续挑选到正确的证券创造出超越大盘的成绩。
同样的状况也适用于全球市场。
在全球市场中,有些投资人希望藉由不断买进未来报酬最佳的市场,创造出超越区域市场指数或是全球指数的成绩。但同样的,他们有时会成功,有时会失败。但长期下来,几乎不会有人藉此持续的创造出超越大范围指数的成绩。(注)
投资人已经太常以为投资就是要做出选择。选择要买那些证券,选择要买那国市场。挑选,就是投资的一切。大多财经专家、财经节目、财经书籍以及财经杂志,都在教人如何挑选,彷佛要能从众多证券中挑选、从许多市场中挑选的,才真是投资的功力。事实上,这些人物与报导,只是会挑而已。会挑,不代表会赢过市场。他们大多,会落得输给指数的下场。
投资其实也可以不必做出选择。有那么多证券是吧?那就不用挑了,用全市场指数化投资工具全包了。有那么多市场是吧?那也不用挑了,用大范围指数化投资工具全买了。很有趣的是,不再去挑选后,所得到的结果,往往比费尽心力去研究还要好。
投资成功的定义,不是打败市场。追求这个定义的投资人,绝大多数都会失败。只要投资人能获取市场报酬,他就是投资成功了。这才是人人可以追求,也可以达成的投资经验。
注:其实有更多的投资人根本没想这么多。他们投资某单一国家,往往就是单纯看好而且。他们为什么会看好呢?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媒体或是基金公司的推销。这些投资人根本没有打算买进某单一新兴市场,然后创造出胜过新兴市场整体指数的成绩。看到一年2%的报酬,他们或许还会很高兴的说,有赚就好呢!根本不知道自己错失了什么。或许,这也算是种快乐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