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兴市场倒债的骨牌效应
|
股票入门 > 财经新闻 >
|
10902
未收藏 |
|
新兴市场倒债的骨牌效应
欧、美银行股堪忧的原因不胜枚举,旧愁之外又添新忧:即银行业对弱势货币国家的贷款过多,导致这些国家的债务借还款更加困难,又回过头来冲击欧、美银行业的股本基础。
这种现象说明了在一个金融高度整合的世界里资金的流动方式,以及如何造成繁荣及萧条。金融海啸之后,由于美国联准会及欧洲央行都将利率压到极低水准以支撑经济,促使银行业转向其他国家寻求较高的报酬率,并使资金借入国的货币升值。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数字,过去六年间非美国及欧元区居民的美元及欧元债务总额激增57%,达12.7兆美元。
信用如此急速扩张,正是金融危机典型的前兆,而汇率因素又使情况更加扭曲。现在美国计划升息,加上新兴市场的经济忧虑升高,使美元对多种货币大幅升值,而欧元对部分货币也升值。因此对巴西、土耳其等债务国而言,由于本国货币贬值,使得以本国货币计算的偿债成本激增。过去两年来他国金融机构、企业与政府的欧元及美元贷款以本国货币计算时,不仅金额大幅增加,且占各国国内生产毛额的比例也上升,包括台湾。
全球市场已在反映这项忧虑。投资人担心新兴市场倒债而纷纷撤出,使新兴货币更贬,并导致国际信用流动停滞,结果使新兴市场倒债的机率更高。接下来的问题,就变成提供贷款的欧、美金融机构是否拥有足够的股本,以吸收倒债造成的损失;如果金融机构股本不足,则金融压力可能迅速蔓延,一如2008年时的情况重演。
能否改善?的确可以。伦敦大学教授蕾伊强调,更加严格限制银行及其他机构的杠杆比率,可以缓和全球景气循环的动荡幅度,而不必由经济来付出代价,或仅须付出些微代价。如此一来,债务者过度扩张信用的机会将减少,而金融体系也更有能力吸收倒债损失。金融海啸以来各国金融监理单位已经朝这个方向去做,但迄今仍远远不足。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