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据网 - 智能股票分析系统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收藏本站
名家瞭望/打破复苏闷锅 先解赤字迷思
炒股技巧 > 今日股市 >
未收藏
  2015年处处皆艰难。巴西陷入衰退,中国经济经历近40年的高速成长后首次出现严重困顿;欧元区虽化解了希腊危机而避免崩解,但经济仍接近停滞,势必将造就“失落10年”。美国经济终于回到金融海啸之前的光景,然而复苏力道仍平淡无奇。
  
  我在2010年初时曾在《失控的未来》(Free Fall)一书中警告,全球若不采取适当的因应措施,便可能掉入我所称“大沉痾”(Great Malaise)的深渊。结果我不幸言中:我们未采取亟需的行动,且的确陷入我们所担心的处境中。
  
  经济学的道理其实很容易明白,且有备妥的处方。全世界面临总需求不足,主因贫富不均及财政撙节所致。由于最富有者的支出远低于贫穷者,因此随着财富向顶层集中,总需求当然减少。加上德国等国家一直维持钜额贸易顺差,也是全球需求不足的主要肇因。美国也同样遭到财政撙节的打击,只不过情况比欧洲略好而已。
  
  再者,许多国家都亟需进行结构性转型:包括欧洲及美国从制造业转向服务业,中国从出口导向转为内需带动等,但进程异常艰辛。而且许多依赖天然资源的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之前并未利用商品繁荣的大好时机,创造出多样化的经济体系,现在则面临商品价格疲软所带来的后果。市场机制从来都不能轻易自动落实这种结构性的转型。
  
  全球仍有许多未能满足的需要,且这些需要适足以刺激经济成长。单单是基础建设,就能吸收数兆美元的投资;不仅开发中国家需要,连美国的核心基础建设投资也严重不足。
  
  我们的银行体系尽管已恢复到合理的健全程度,但却无法落实本身存在的目的。银行精于牟利与市场操纵,但却未能发挥最根本的中介功能。在长期储蓄者(例如:主权财富基金及退休基金)与基础建设所需的长期投资之间,最大的障碍就是短视且失能的金融部门。
  
  美国联准会前主席柏南克曾表示,全世界正饱受“储蓄过剩”之苦。例证之一,就是把储蓄用于在内华达沙漠上兴建劣等的住宅。然而在真实世界里,基金却仍不足;即使是一些社会报酬率甚高的计画,都经常难觅财源。
  
  治疗全球沉痾的唯一药方,就是使总需求增加。方法之一是大规模的所得重分配,以及深度改革银行体系;不仅要防止银行不再伤害民众,还需使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去做原本就该做的事:满足长期储蓄的长期投资需要。
  
  但全世界一些最重要的问题须赖政府投资,包括基础建设、教育、科技、环保等,以及全世界各个角落都需进行的结构性转型。
  
  全球经济面临的障碍并非根植于经济学本身,而是在政治与意识型态。民间部门造成贫富不均且破坏环境,现在我们必须算总帐。市场只会创造这类重大问题,却不能自行解决,或使经济自动恢复繁荣。这要靠政府主动积极的政策。
  
  这表示我们必须克服赤字迷思。美国及德国能够以负的长期实质利率借入资金,来推动亟需的投资。在大部分其他国家,公共投资的报酬率也远高于资金成本。在一些对政府举债设限的国家,也有解套之法,就是依据“平衡预算乘数”原则:即政府以增加税收来扩大支出,能够刺激经济成长。不幸的是,许多国家所做的却是“平衡预算收缩”原则。
  
  现在一些乐观人士表示2016年会比2015年好。也许是如此,但微乎其微。除非能解决全球总需求不足问题,否则“大沉痾”仍将持续。  (作者Joseph E. Stiglitz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现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copyright 2009 - 2017 智慧数据网 - 贴心的选股专家 (1.1.1.1 | 47 ms)
HTTP://WWW.WITDA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