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据网 - 智能股票分析系统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收藏本站
通货膨胀对股市的影响和相应的投资策略(4)
股票入门 > 股票交易 >
未收藏

  基金申购-建仓热潮,催生了部分蓝筹“泡沫”。沪深300指数07年市盈率接近38倍,与全部A股一致。
  
  但是我们认为,A股市场4季度调整压力加大。因为其一,资金方面。股票供给增加、资金分流可能打破正循环;其二,政策方面,市场降温、经济调控预期上升;其三,盈利方面,增速下降,但仍存在超预期可能。
  
  因此,我们判断A股四季度震荡调整,沪深300指数在4400-5800之间震荡。
  
  3.2资金热浪消退
  
  3.2.1股票供给增加
  
  根据测算,四季度可流通小非市值创历史之最,达到5992亿元。远超过今年上半年非流通股减持量。另一方面,根据公司公告,未来6个月回归可能海归的市值达到3570亿。
  
  3.2.2资金分流明显
  
  QDII和个人投资港股“自由行”已经打开国内资金分流渠道。比A股便宜50%以上的股票将极大吸引内地投资者。
  
  3.3降温政策不断出台
  
  自530以来,降温政策也不断出台,与530之前的差别只在于其条款项目还不够多而已。
  
  3.4盈利相对增速放缓
  
  由于全部A股公司06年下半年净利润环比上半年大幅增长40%,基数提高后,导致07年下半年业绩增速将不断下降。
  
  综上判断,我们认为A股市场4季度将先扬后抑,震荡调整,沪深300指数震荡区间:4400-5800,对应07PE震荡区间32-42倍,对应08PE区间25-32倍。
  
  一、我国温和通胀趋势确立
  
  1、我国已经进入温和通货膨胀时代
  
  我们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温和通货膨胀时代,并且属于混合型的通货膨胀。对于投资品和资源类商品而言,其价格上涨可以归结为需求推动型,一般居民消费用品以及服务价格的上涨则属于成本推进型,我们的判断来源于以下理由:
  
  第一,世界经济强劲增长以及由此带来国际市场上以原油、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会对国内价格体系产生深远影响。美国经济在第二季度已经重拾增势;日本经济复苏形势良好;欧元区经济上半年明显好于预期,尤其是德国发展势头较好;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其中中国、印度和俄罗斯经济增速尤为突出。在此背景下,2007年上半年OECD国家总体消费价格指数小幅上升,从2006年12月的116.7上升至2007年5月的119.5。其中美国消费物价指数一路飞涨,2007年1-6月份已经上涨4.9%,远高于去年全年的3.4%。
  
  以石油和有色金属等为代表的大宗商品价格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还将攀升。2007年1-6月,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继续高企,有色金属、钢材、钢坯价格上涨较为迅速,原油、成品油、橡胶价格维持高位运行,玉米、大豆、塑料原料等均有一定幅度上升。
  
  第二,受需求拉动和成本推动,国内很多商品价格面临较大的上涨压力。国内食品价格上涨压力不小,并且前期粮食和肉禽蛋价格上涨已经开始向相关行业传递。受国际粮食库存下降、国际价格传导、粮食用于替代能源生产、国内自然灾害频繁、农资成本上升、实行最低收购价等因素影响,近期粮食价格难以回落,有可能继续保持小幅上涨趋势。粮食是基础性产品,粮价上涨必然带动食品价格上升。
  
  国内要素价格面临恢复上涨压力。国内经济高速发展导致对生产要素的需求不断加大,形成需求推动型的通货膨胀。而且我国生产要素,如资金(利率)、土地、资源、环境等被严重低估,本身就面临较大的价格上涨压力。
  
  第三,流动性充裕,货币信贷投放过多,进一步提高通货膨胀压力。相对过多的货币供给必然产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终究可以归结于货币现象。从历史的M1增速和CPI数值对比知道,CPI数值的增长一般比M1增速提升滞后半年,由此可以推断,目前较高的M1投放必然会导致CPI数值进一步提升。
  
  第四,通胀预期增强,对价格形成进一步的上涨压力。人民银行2007年第二季度全国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未来物价预期指数达到40.2%,是1999年调查以来的次高水平。此外,公众对通胀的感受主要基于经常购买商品价格,当前价格上涨最快的肉禽蛋是居民日常消费的重要商品,因此居民感受到的通胀可能高于实际通胀水平。
  
  2、2007-2009年我国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较小
  
  尽管我国通胀压力在增大,但我们认为2007-2009年我国出现严重通胀的可能性比较小。我们的理由是:
  
  第一,供大于求格局依然没有改变。从当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状况看,不存在商品价格总体持续上涨条件。现在是总供给大于总需求,许多产品都面临着产能过剩问题。据抽样调查,1997年底613种样本中供过于求的还只占31.8%,供求基本平衡的占66.6%,供小于求的占1.6%。到2006年12月底,供给大于需要的比例为71.3%,供求基本平衡的占28.7%。
  
  第二,政府对部分价格具有较强的调控能力。种种迹象表明政府正在加强对部分价格的监管,如对方便面相关企业串通涨价行为的处理。
  
 
 
   
copyright 2009 - 2017 智慧数据网 - 贴心的选股专家 (1.1.1.1 | 31 ms)
HTTP://WWW.WITDA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