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资产收益率的多种表现形式(3)
|
股票术语 > 净资产收益率 >
|
2735
未收藏 |
|
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期末净资产
强调年末状况,是一个静态指标,说明期末单位净资产对经营净利润的分享,多用来确定股票的价格。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报告期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强调经营期间净资产赚取利润的结果,是一个动态的指标,反应的是企业业的净资产创造利润的能力。
最好算的就是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了,只需用上市公司当年的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除以年末的净资产就行了。那么,为什么还会有其余3种ROE问世呢?
上市公司是按照证监会《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编报规则第9号──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的计算及披露》(2010年修订)来进行披露的,而证监会制定这一编报规则的目的是"为规范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的信息披露行为,真实反映公司的盈利能力,提高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指标计算的合理性和可比性"。这就是说,最容易计算的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存在不足。
我们通常计算收益率,是以期初投资金额作为分母的。如我们年初将现金100万元投资于股票市场,到年底时变成了120万元,即赚了20万元,则收益率为20%(20÷100=20%);但如果按照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的算法,则是16.67%(20÷120=16.67%)。显然,收益率为20%更合理,也更符合人们的习惯。
但是,有时候情况会更复杂,如我们在年中追加了100万元资金,或者在年中抽出了20万元的资金,这时又该如何计算收益率呢?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诞生,正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即用一年中投入资本的加权平均值作为收益率计算公式中的分母。
具体来说,按编报规则,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的计算方法如下。
ROE= P/(E0 + NP÷2 + Ei×Mi÷M0 - Ej×Mj÷M0) 公式有点复杂,我们也不用去深入计算。
报告期发生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的,计算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被合并方的净资产从报告期期初起进行加权;计算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被合并方的净资产从合并日的次月起进行加权。计算比较期间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被合并方的净利润、净资产均从比较期间期初起进行加权;计算比较期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时,被合并方的净资产不予加权计算(权重为零)。
我们刚才看到的瑞茂通,2011年,摊薄的是-2.12,加权的是52.22,差距实在太大了。原因就在于计算方式上

我们看看他年报里面的数据:
![src=http://www.chaoguxia.com/uploads/allimg/150921/1-1509211H941140.jpg]()
我们发现,它里面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2.1 。 但是我们刚才看到的其他软件历史数据,摊薄的是-2.12,加权的是52.22。好像对不起来嘛。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