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 4 章 进入股市前的自我测试(3)
|
股票书籍 > 股票投资分析书籍 > 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 >
|
3443
未收藏 |
|
问题并不在于投资者以及他们的投资顾问长期以来一直非常愚蠢或者反应迟钝,而在于当他们得到信息时,原来的信息所反映的事实现在可能已经发生了改变。当大量正面的金融消息慢慢传播开来广为渗透,以至于绝大多数的投资者对未来短期内的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时,其实经济已经很快就遭受了严重打击。
除此之外,还有什么原因能够解释为什么投资大众们(包括上市公司的首席执行官和精明老练的商人们)对股市最为担心时股市往往表现最好(例如:从20 世纪30 年代中期到60 年代末),而在大众对股市最为乐观时股市表现反而往往最差(例如:20 世纪70 年代初期以及最近发生在1987 年秋天的这次下跌)。按照这样的推理,拉维白托(Ravi Batra)的著作《1990 年的经济大萧条》(The Great Depression of 1990)非常畅销是否能够保证未来美国经济将会繁荣昌盛呢?
令人吃惊的是投资者情绪转变之迅速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程度,甚至即使事实根本没有任何改变。在1987 年10 月股市大崩盘前一两个星期,那些商务旅行者驾车穿越亚特兰大、奥兰多,或者芝加哥时,看到新建的高楼大厦雄伟壮观,他们彼此之间高声赞叹:“哇!真是一片欣欣向荣啊。”股市大崩盘发生才几天之后,我敢肯定同样是那些旅行者看着同样的高楼大厦时却会这样说:“哎,这个地方一定有许多问题。他们怎么可能把这些公寓全部都卖出去,怎么可能把所有的商业办公楼全部都租出去呢?”
人类内在的本性让投资者的情绪成了股市的睛雨表。这些一点也不谨慎小心的投资者不断地在三种情绪之间变化:担心害怕、洋洋自得、灰心丧气。在股市下跌后或者经济看来停滞不前的时候,这些股票投资者就会变得对股市非常关注,由于过于担心股市进一步下跌以至于他们没有胆量乘机以低价买入好公司的股票;在股市开始上涨时,他们以较高的价格追涨买入股票,他们的股票也会随着股市上涨而上涨,于是他们就开始洋洋自得起来,而其实这个时候他们更应该对公司的基本面给予充分的关注,但是他们却并没有这样做。最后,他们的股票不断下跌直到跌至他们的买价以下时,他们开始灰心丧气,决定放弃投降,慌慌张张地就把股票给低价卖掉了。
一些人自诩为“长期投资者”,但是一旦股市大跌(或者是稍稍上涨)他们马上就从“长期投资”变成了短期投资,在股市大跌时宁愿损失极大也会恐慌性全部抛出,或者偶而能够得到一点点小利时也会迫不及待地将股票全部抛出。在波动不定的股市中,投资者很容易陷入恐慌。从我曾经掌管过麦哲伦基金以来,这个基金在8 次熊市时期基金单位净值曾下跌过10%~35%,1987 年8 月这个基金的净值上涨了40%,而到11 月份又下跌了11%。经过这一番折腾,一年下来我们的投资收益只有1%,这才勉强维持了我从不亏损的投资纪录—上帝保佑但愿我总有这种好运。最近我看到一篇文章说,平均每年一只股票的平均价格波动率为50%,如果这是真的,显然在这一个世纪中这种情况都是真的,那么目前任何一只卖价为50 美元的股票在未来12 个月中都有可能涨到60 美元或者跌到40 美元。换言之,这只股票这一年中的最高价(60 美元)将比最低价(40 美元)高50%。如果你是这样的投资者,忍不住在50 美元的价格时将股票买入,在上涨到60 美元时又买入了更多的股票(“看,我说对了吧,这只股票将会继续上涨”),然后在令人绝望的40 美元价位时将股票全部卖出(“我想我错了,这只股票将会继续下跌”),那么阅读再多的如何进行股票投资的书籍也没有用。
一些人把自己想象成逆向投资者,认为当其他的投资者都向左转时他们采取相反的做法向右转就能大赚一笔,但其实他们总是等逆向投资已经非常流行以至于逆向投资成了一个被大家普遍接受的观点时,才会变成逆向投资者。真正的逆向投资者并不是那种与人人追捧的热门股对着干的投资者(例如卖空一只所有人都在买入的股票),真正的逆向投资者会耐心等待市场热情冷却下来,然后再去买入那些不再被人关注的公司股票,特别是那些让华尔街感到厌倦无聊的公司股票。
当投资大亨E. F. 赫顿(E. F. Hutton)讲话时,每个人都洗耳恭听,而这恰恰正是问题所在,这时每个人应该做的反而是赶紧躺下睡觉,在听到有人预测市场走势的时候,最重要的技巧不是静静聆听,而是打起呼噜睡大觉。投资的窍门不是要学会相信自己内心的感觉,而是要约束自己不去理会内心的感觉。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什么根本的变化,就一直持有你手中的股票。
如果你不能这样做的话,那么你让自己的财富净值不断增加的唯一希望是采纳石油大亨 J. 保罗格蒂(J. Paul Getty)万无一失的发财致富的成功秘诀:“早起,努力工作,找到油井,你就会飞黄腾达。”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