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怎么看上市公司的财务指标(4)
|
股票术语 > 净资产收益率 >
|
3847
未收藏 |
|
透过现象
包含非经常性损益在内的利润指标虽然是公司业绩的真实反映,但如果不排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因素,可能会干扰投资者对公司主营业务或其他正常投资活动的盈利能力或回报的判断。
查看上市公司年报时,我们会看到两组不同的数字:
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
净资产收益率和扣除非经常损益后净利润为基础计算的净资产收益率。
使用上市公司盈利指标以及以利润为基准的估值指标,最好使用剔除非经常损益后的数字,这样才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扣除后的指标是上市公司盈利能力更加真实的反映。
投资者要理解这样一个道理:上市公司定期公布财务指标是在向我们进行工作“述职”,我们看这些述职报告,不仅是想知道上市公司过去干了些什么,更重要的是以这些述职报告为基础判断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领导者的管理水帄,进而预测上市公司将来会怎么样,因为任何一只股票的价格都是建立在对该公司未来收益的预期上的。基于这样的目的,就有必要剔除那些有可能妨碍我们正确把握上市公司价值内涵的因素。
研究报告时,除了要仔细看非经常性损益的情况,还要认真看看会计报表中的利润表,利润表中有三个会计科目——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以及主营业务利润。投资者应当仔细观察上市公司这三个会计科目的变化,因为它们基本上不涉及非经常性损益的问题,而主营业务是上市公司的立足之本、发展之源,如果主业不兴,单靠一些意外之财得过且过,这家上市公司八成没什么希望。
孰低原则
除了在定期报告中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之外,还有两个地方也会出现非经常性损益。
一个是上市公司公开增发新股。按照证监会的规定,上市公司在公开增发时,最近三年的加权帄均净资产收益率帄均不得低于6%。这里的净资产收益率计算时所使用的净利润数据是以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与没有扣除时的净利润相比较,哪个低算哪个。有些上市公司由于非经常性损益体现为损失(即非经常性损益为负数),扣除后的净利润与扣除前相比反倒增加了,而采取孰低原则,可以说要求更加严格。
另一个是股权激励。上市公司在实施股权激励时会设定一些业绩目标,如果能达标,就可以实施股权激励。业绩目标主要包括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计算这些指标时,也会考虑非经常性损益的因素,一般来说,用到净利润的时候也会采取上述的孰低原则。
投资者要特别关注这两个地方,判断上市公司是否能够达到公开增发的标准,或者是否可以达到股权激励的要求,要记住这个孰低原则,否则很容易产生误判。
现金为王——财务篇之经营现金净额
炒股票讲究落袋为安,账面上赚了钱还不能说胜券在握,投资者评价上市公司时也应该这么严格要求。上市公司仅仅账面利润好看还不行,现金拿到手才算真正盈利。上市公司财务报表中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以下简称经营现金净额),在某种意义上就可视为现金版的净利润。对投资者来说,账面版净利润、现金版净利润都要看,不可偏废。
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企业做生意与在市场上买菜不同,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情况很少,多数情况是货先交了,钱过一段时间再付。而企业的会计制度中却不用等货款到账,只要交了货,就可以在销售收入的账里添上一笔。这种记账与到款不同步的现象造成一个问题,一旦将来货款只能收回一部分或者根本收不回,那么,已经在定期报告中公布的销售收入可就有水分了,在销售收入的基础上核算出来的净利润也同样有水分。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企业的会计报表中,除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还有一个现金流量表。这个现金流量表中的经营现金净额,简单地说,就是按照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原则来核算的企业的净利润。
有的投资者可能会想,既然现金流量表没水分,那干脆只看这个表。这也不行,利润表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未来情况的合理估计,虽然可能有水分,但时效性很强,而现金流量表虽然没水分,但时效性太滞后。比如说,企业做了一笔大买卖,货也交了,但钱还没到账,如果没有利润表,投资者就无从知晓了。因此,两张表、两个数据(净利润与经营现金净额)都要看,它们是从不同侧面对企业的经营状况进行描述。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