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据网 - 智能股票分析系统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收藏本站
解套是什么意思 股票解套的概念
炒股技巧 > 解套方法 >
未收藏

解套是什么意思 股票解套的概念
  币市术语,币价回升到买进价的附近,将币品卖出,收回资金,称之为解套。
  
  眼下,有一首名为“套牢三宝”的民谣在社会上广为流传:“咱家的钱到底去哪里啦?套啦!我怎么割也割不了它?套的牢啊!……咱家的钱还能拿回来吗?等下辈子吧!”。道出了众多被套股民无奈的心声。学会下套,你才真正学会了狩猎。学会解套,你才真正学会了炒股。
  
  进入股市的投资者几乎都被套牢过,这是一个人人不愿提起,但又人人不能回避的问题。它是每个投资者迈向成熟的一道必经门槛。既然不能简单回避,就要勇敢地面对它,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案。
  
  解套的策略分为主动性解套策略和被动性解套策略。主动性解套策略:
  
  1、斩仓:当发现自己的买入是一种很严重的错误,特别是买在前期暴涨过牛股顶峰时,这时一定要拿出壮士断腕的决心,及时斩仓割肉,才能丢车保帅。只要能保证资金不受大的损失,股市中永远有无数的机会可以再赚回来。
  
  2、换股:手中的股被套牢后处于弱势状态,仍有下跌空间时,如果准确地判断另一只股的后市上涨空间大,走势必将强于自己手中的品种,可以果断换股,以新买品种的盈利抵消前者的损失。
  
  3、做空:或许有人认为中国股市没有做空机制,不能做空,这是错的,被套的股就可以做空。当发现已经被深套而无法斩仓,又确认后市大盘或个股仍有进一步深跌的空间时,可以采用做空方式,先把套牢股卖出,等到更低的位置再买回,达到有效降低成本的目的。
  
  4、盘中T+0按照现有制度是不能做T+0的,但被套的股却有这个先决条件,要充分加以运用。平时对该股的方方面面多加了解,稍有风吹草动,就进去捞一把,当前佣金下调,成本仅几分钱,进出很方便。被动性解套策略:
  
  1、摊平:当买入的价位不高,或对将来的大盘坚定看好时,可以选用摊平的技巧。普通投资者的资金通常只能经得起一、二次摊平,因此,最重要的是摊平的时机一定要选择好。
  
  2、坐等:当已经满仓被深度套牢,既不能割,也无力补仓时,就只有采用这种消极等待的方法。只要是自己的钱,只要不是借的,贷的,还怕不能等吗?
  
  最后的解套策略也是最好的解套策略,那就是你对自己的心态把握。套牢后,首先不能慌,要冷静地思考有没有做错,错在哪里,采用何种方式应变。千万不要情绪化的破罐破摔,或盲目补仓,或轻易割肉的乱做一气。套牢并不可怕,扬百万曾说过:“有时候不套不赚钱,套住了反而赚大钱”,我深有同感。所以,不要单纯地把套牢认为是一种灾难,如果应变得法,它完全有可能会演变成一种机遇。
  
  心得
  
  笔者根据经验来详细谈谈解套心得。
  
  其一,靠捂解套。该策略通常使用于牛市期间或熊市末期,满仓套牢,既不能割,也无力补仓时。他的理念是价格围绕价值波动,主要适用于绩优成长股。其优点在于无须后备资金,无须劳神操作。缺点在于过于被动,解套与否无法自控。风险主要来自股票的选择和市场的判断,非优质股票可能日复下跌,解套无望。
  
  如牛市期间,市场处于高位,新进入者常面临今买明跌的情况,对高位的恐惧常使得大家割肉止损,或是在大盘阶段性调整期间,10%到30%的跌幅更是引起股民的争相出逃。但历史告诉大家,牛市的每次调整只是对以前获利盘的消化和整理,只要牛市的上升通道不改变、只要企业依然优质,伴随公司的成长,股价必然会叠创新高,解套更是指日可待。
  
  而熊市末期,股票价格处于底部区域,低于实际价值,交易不活跃,成交量萎缩,盘面主要呈现横盘整理之态,此时下跌空间有限,若盲目做空或止损将面临两个问题。一是撤出的资金投向,二是再次介入时点的选择。与其一次次地遭受损失再面临选择不如牢牢捂住优质股,耐心等待,以不变应万变,必然是收益大于风险。
  
  该策略操作要领在于坚守价值投资理念,耐心持有,捂绩优不捂绩差。(炒股侠股票学习网 www.chaoguxia.com)
  
  其二,止损解套。该策略常使用于熊市初期,尤其适用于追涨、投机性买入和股价在高位的股票面临急跌时。中小股民遇到股票下跌往往都不愿承认损失,抱着不卖则不亏的理念,始终不愿抛出股票,希望股票再次上涨挽回损失。而且中小股民最喜欢追高,股票涨了不卖,如果跌了更是不会卖。而往往事与愿违,待股票进入调整期后,后市的调整时间长,调整幅度深,在此期间投资者只能陷入漫长的等待,特别当持有的股票本质不佳,而且整体投资环境有转趋恶化迹象时,股票更是一套再套。该策略的理念是好汉不吃眼前亏,少亏则赢。其优点在于解套效率高,一招必杀,缺点在于存在做空风险。在操作上可以参照以下几点:
  

 
 
   
copyright 2009 - 2017 智慧数据网 - 贴心的选股专家 (1.1.1.1 | 31 ms)
HTTP://WWW.WITDA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