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本是什么意思 股本结构分析(5)
|
股票入门 > 股票发行 >
|
4647
未收藏 |
|
股本大的话,而且非流通股本小的话,庄家不易控盘,该股不易成为黑马.相反,股本小,而且非流通股本相对来说占有较大的比例,那么庄家很容易吸筹建仓,能快速拉升股价,成为黑马的机率较大.如果没庄家的介入,股本大的价格波动相对股本小的价格波动要小一些。
市场操作
股本就渐趋稳定,在景气不好股价较低时,很多公司股本甚至于几年都不改变,但如果遇到景气大好股价处于高档,很多公司也会以配股或现金增资调整体质或扩大规模,只要股本不膨胀太多,都属正常的情况。
一家有责任心的好公司,经营者除了努力创造获利之外,也会考虑到所有股东的权益,他们的部份想法,就会透过股本的变化告诉股东。就散户来说,买股票不只是买公司的前途,你买的同时是老板的信用及公司的商誉,当然要花点时间探听他们的“名声”,观察这家公司股本的改变,就是认识他最好的方法。信息爆炸的时代,知己知彼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投资会不会成功,就看你是不是知道的比别人多、比别人快。散户可能没办法跟人比快,但只要方法对多花时间,比多是可以做到,懂得多自然就会反应快,获胜也就不是难事。
买股票如果担心害怕,那一定是对这家公司的认识不清,重新去检视他的股本形成过程,就可以在买与卖之间做出最适当的判断。
市场误区
当前在一级市场,不少投资者甚至机构投资者虽然倡导价值投资理念,但在对拟上市公司估值时,往往抓住“小股本”题材,偏执地认为其未来成长空间大,发展能力强,而高估其价值,从而对其过分炒作、虚张声势,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创业板”发行的几只股票更是反映了这种现象。在二级市场,“高送转”题材仍是市场炒作热点,这一点可以从众多上市公司披露2009年报前期的市场反应中可以看出。实际上,以上“小股本”、“高送转”炒作的现象实际上带给投资者的只是虚假的繁荣景象和根本不存在的财富。
无论是在一级市场,还是在二级市场,投资者在给公司估值时往往特别关注股本扩张的因素,这其实是一个“误区”。对于一个公司来说,决定其价值最根本的因素取决于盈利能力及成长性,而不是其“股本”大小。例如:二级市场的股本扩张——“高送转”实质是股东权益的内部结构调整,对公司净资产收益率、盈利能力、资产规模、杠杆水平以及行业发展趋势都没有任何实质性影响,公司的基本面并没有变化。换句话说,“股本”大小并不决定企业价值,也不影响给投资者带来多少现金回报。美国“股神”巴菲特直言:“股票分割”没有任何实际意义。此举只会增加交易成本,引起投资者对旗舰伯克希尔公司进行更多的投机交易。这好比吃不了整块比萨,而将它切成5块,饼的大小并没有实际变化。
一、一级市场的误区:拟上市公司股本较小时,可以给投资者留下“成长能力强”的想象空间;拟上市公司股本较大时,留给投资者想象的空间就小了。
市场上存在这样一个非理性现象,即“股本”较小的拟上市公司在一级市场发行股票时,往往较容易受到机构投资者的特别青睐,因为这类公司可以给机构投资者留下一个“未来成长空间大”的想象题材。相比上海“主板”,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的公司由于其股本规模较小,往往会得到一个较高的发行市盈率,从而得到一个非凡的超募价格。如市场热捧的某只股票,发行价定为150元/股左右,刷新了A股上市公司发行价的最高纪录,同时创造了高倍的超募纪录,从而引发市场各方热议。相比之下,到上海“主板”上市的公司因股本规模较大,从一开始就被扣上了“较成熟公司,发展空间有限”的帽子,殊不知,公司刚刚上市,又怎会发展空间有限呢?
其实这是一种表象,在上述表象驱动下,一些拟上市公司在改制时与保荐机构协商设置较低的折股率,人为地“压低”发行前总股本,以图获得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发行上市时的“溢价”,并继而获得较高的资本公积金,为日后用资本公积金大比例转增股本埋下伏笔,进而提升股价。上述人为压低发行前股本规模的做法使得原本可以在上交所主板市场上市的企业纷纷改向深圳中小板,此举将不利于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设,也不利于证券监管部门针对不同市场的特点采取差别的风险监管。
高度关注上市公司股本扩张能力可以说是我国股市的特色之一,纵观世界各国股市,唯有我国股市如此高看股本与股价和成长性的关联,也唯有我国股市如此热衷于上市公司股本扩张能力和炒作“高送转”题材。
传统估值理论和理性的资本市场认为,公司估值取决于盈利能力的大小和成长性,而成长空间与行业的发展趋势、自身的资产结构与质量、管理层的经营管理能力等高度相关,而与股本大小几无关联。在决定股价因素方面,“小股本”、“高送转”只能显一时之效,却无长久之功,本文第三部分的实证检验将充分说明这一点。
不仅如此,由于贪图一时之效,人为“压低”上市前股本规模的上市公司的大量存在,也严重扭曲了市场的估值体系。在当前的发行体制环境下,由于对股本规模较小的拟上市公司询价机制并不要求实行“累计投标询价”,这些公司往往与主承销商“协商”定价发行,在发行市场处于“卖方市场”的环境下,往往按照发行区间的上限发行。发行的价格高了,自然容易产生较大波动,这样?不利于风险揭示,也在某种程度上扰乱了资本市场的估值体系。另外,在当今资本市场投资者中机构投资者占比较大的环境下,这种行为还会培育机构投资者滋生过分关注“小股本企业,发展空间大,投资故事多”的投资理念,而不去花大力气认真地研究公司未来的现金分红、行业环境、盈利能力、利润增长率等这些真正的资本市场估值因素,机构投资者这种“短视行为”不利于培育良好的资本市场估值环境,有悖于构建理性成熟资本市场的监管要求。
二、二级市场的误区:“高送转”并非天上掉下的“馅饼”,没有建立在经营业绩成长背景上的“高送转”只能是“数字游戏”。固然,企业经营管理层提出的“高送转”方案向市场传达了企业将不断发展壮大的“信号”,但多数“高送转”现象为市场炒作所致,投资者要警惕这类股票背后的“陷阱”。
“高送转”一般是指大比例(50%以上)送红股或以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它是中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个重要投资主题。进入2010年一季度以来,随着上市公司2009年报的相继出炉,围绕“高送转”上市公司股票的炒作也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一些“高送转”股票价格因“填权效应”而翻番,让投资者获利颇丰,例如2010年3月30日,神州泰岳股价一度突破200元,稳坐A股第一高价股,此前不久,神州泰岳因推出每10股转增15股派现3元(含税)的方案而被称为“史上最牛分红上市公司”。但也有相当一部分“高送转”股票在公告后实际价格持续下跌,让盲目跟风的股民叫苦不迭,例如2010年3月18日,在“中小企业板”宣布每10股送5股转5股派6元的大华股份以大跌收盘。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