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则3
炒作垃圾股,可在大行情的尾段关注。因为一波行情来临,一般往往在市场主流热点结束后,一些游资或从主流热点上撤下来的资金,会在垃圾股炒上作一把,因此垃圾股往往具有补涨效应。此时,可重点介入一些垃圾股进行运作,也会有不菲的收益。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大盘上升时,垃圾股跌,大盘跌时,垃圾股升的“跷跷板”现象,此时可利用这种现象进行炒作,从而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但须指出的是以上炒作是基于一轮大行情来临,主流非垃圾股炒作。如1998年全年就炒垃圾股,在这样情况下,就不能如此运作。
准则4
炒作垃圾股,要注意风险,及时安排好投入的资金。垃圾股本身业绩不理想,且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在弄清楚该公司将进行重组或有重大新项目的情况下,投资者可耐心持股或加大资金,除此之外,要注意风险。垃圾股一般价位较低,容易受主力控制,升得快,跌得也快,如果资金及止损等制定不好的话,容易造成损失,甚至一些绩差公司暴露出来的问题可能仅是冰山一角。因此对投资垃圾股应控制好风险,慎之又慎。
爆炒垃圾股
美国的一位证券投资大师说过:要买股票就买最好的和最坏的.牛市中要买最好的,对于一般人来说很容易理解.在牛市主流行情中,往往那些处于高速增长基本面非常优秀的主流板块股票成为涨幅最大的明星.持有这些优质的主流板快股票是能否把握好牛市主流行情关键所在.而在主流板块强势表现过后的间歇期或牛市中后期,往往是那些先前基本面低劣形象极差的一类股票涨幅大表现活跃.
后者是牛市中后期和大盘行情间歇期经常出现,大量地客观存在的现象.这种现象往往不被一般散户所理解和接受.因为它们在牛市上涨之前的熊市中负面的利空消息接连不断,股价也经过了漫长的下跌,使大量投资者受到了惨重的损失,留下了痛苦的回忆.人们在心理上对这些劣质垃圾股有着本能的排斥.
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告诉我们,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与坏,事物也是在不断变化发展过程中.很多事物存在着物极必反的循环规律.发展到最鼎盛辉煌的阶段会走下坡路走向衰落,如当年的长虹发展.事物差到了极点也往往孕育着转机,也有机会绝处逢生,走向复苏.这是事物的普遍发展规律,股市也毫不例外.基本面很差, 大股东会努力改善扭亏,若自身无力解决问题,它的壳资源也是有价值的,一般会通过资产重组引进有实力集团接手,就有了改善基本面的契机了.很多垃圾股就是通过资产重组在死亡边缘前脱胎换骨走向新生,甚至被大股东置换进优质资产成为有优质资产优良业绩独特题材的好股票.即使资产重组不成功,这个过程中仍然会激发人们的想象,使人们对它产生朦胧的预期,促使股价上涨.其实引发一个股票大幅上涨的本质就是人们对基本面的巨大改变而导致对未来成长预期的大幅改变.
另外通常这些垃圾股有小盘低价的特点.流通盘规模小,价格极低,意味着主力资金介入成本低,无需大规模的资金就可以对盘面进行控制,甚至对整个上市公司的控制.二级市场上强庄吸筹拉升的成本是很低的.一般在这种情况下是很容易吸引大规模的资金入驻进行炒作的,当然同时配合新颖独特令人兴奋的题材进行包装. 这些低价股由于以前从高位跌下来价位很低,上涨时空间都很广阔,而且很多ST股拉升起来股性很活,拉涨停板有持续性.
牛市的整个过程中,几乎所有股票都会涨上去,只是有先有后,有着明显的板块轮涨效应.一般都是高价绩优的主流板块首先发力,完成一个高价格重新定位,拉开价格距离,同时激发了市场中做多的气氛.余下的低价垃圾股自然会受到高价股的价格吸引,也会轮涨上去的.就像一群羊在牛市中朝一个方向移动,一部分领头羊先跑快了远了,后面的也自然会跟上去.
证券投资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搏弈行为.只有少数人成功获利笑在最后,大多数人亏损是错误的.因此必须要与大多数人有相反的思维.等大多数人对高价绩优股趋之若骛而远离低价垃圾股时,就要想到热点也会扩散到以低价股垃圾股为主的非主流行情,采取人弃我取的策略.98年下半年很多垃圾股被冠以了ST以示警惕.许多散户高度紧张纷纷抛出远离.当时这些ST基本面也大部分很差,但在后来进行资产重组在多次的震荡中,完成底部建仓,结果大部分走出了较可观的行情.很多撤消了ST甚至改了名称.以至于有人说本来ST是英文[特别提示SPECIAL TIPS]的缩写,事实上是[特别财富SPECIAL TREASURE]的缩写.
在股市中存在着的就是合理的.既然在股市中大量的客观存在,我们就要尊重这些客观事实,理解它们的存在机理,并在实践中加以合理地利用,大量地获取利润. 具体来说,就是主流板块和低价垃圾股在不同市场阶段中重点操作.牛市初的主升浪必须以主流板块为主,间歇期和中后期就是以低价垃圾股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