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深300指数的概念和相关知识
沪深300指数,是由沪深证券交易所于2005年4月8日联合发布的反映沪深300指数编制目标和运行状况,并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为指数化投资和指数衍生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1998年启动——2001年上交所首先研究方案——证监会协调沪深交易所共同开发——2003年达成共识——细节设计——2005年4月8日正式推出。
有市场就有指数。1991年上证、深证综合指数诞生,1992年上证A股、B股指数陆续推出,1995年至2004年,深沪两市又陆续推出了深证成指、上证180指数(前身为上证30指数)、深证100指数、巨潮100指数、上证50指数……中国股市指数体系在沪深两个交易所推动下有了较大突破和进展,以成分股为样本的指数开发使中国指数市场出现了真正风格化、投资型的指数产品。在当今世界主要发达国家股市中,被投资者广泛接受的、能代表市场变化的指数基本上都是成分股指数。但业内专家道富投资指出,我国现有的指数体系,尚不足以满足市场的投资需求,市场迫切需要一些覆盖沪深两市的指数产品。
沪深300指数的编制目标是反映中国证券市场股票价格变动的概貌和运行状况,并能够作为投资业绩的评价标准,为指数化投资及指数衍生产品创新提供基础条件。
指数成份股的选样空间:上市交易时间超过一个季度,除非该股票上市以来日均A股总市值在全部沪深A股中排在前30位。
截止到2006年8月31日,已有2只指数基金使用沪深300指数作为投资标的,有10只基金使用沪深300指数作为业绩衡量基准。中证指数有限公司已授权中银国际英国保诚资产管理公司使用沪深300指数开发境外ETF,以及路透资讯利用沪深300指数开发路透中国年金指数。它的推出,丰富了市场现有的指数体系,增加了一项用于观察市场走势的指标,也进一步为指数投资产品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基础条件,十分有利于投资者全面把握中国股票市场总体运行状况。沪深300指数是沪深证券交易所第一次联合发布的反映A股市场整体走势的指数。300只样本股中,深市121只样本股中有92只来自于深证100,沪市141只来自于上证180,入选率分别为92%和78.3%。它覆盖了银行、钢铁、石油、电力、煤炭、水泥、家电、机械、纺织、食品、酿酒、化纤、有色金属、交通运输、电子器件、商业百货、生物制药、酒店旅游、房地产等数十个主要行业的龙头企业。沪深300指数以2004年12月31日为基日
计算公式为:报告期指数 = 报告期成份股的调整市值 / 基日成份股的调整市值 × 1000
其中,调整市值 = ∑(市价×调整股本数)
流通比例(%) ≤10 (10.20] (20,30] (30,40] (40,50] (50,60] (60,70] (70,80] >80
加权比例(%) 流通 20 %,30%, 40 %,50 %,60 %,70 %,80 %,100%
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