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据网 - 智能股票分析系统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收藏本站
第三章 其他的技术分析图表之四(2)
股票书籍 > 技术分析与看盘书籍 > 股票技术分析大全 >
未收藏
  14日的TR即TR14为14天的TR之和,同理,14日±DM即±DM14为14天的±DM之和。
  
  为简化计算过程,在第一个TR14计算出来之后,RT14的计算方法可改为: 当日TR14=上日TR14-上日TR14/14+当日TR +DM14和-DM14的简化方法以此类推。
  
  (4)计算上升指标(+DI)和下降指标(-DI)
  
  上升指标和下降指标的计算方法为分别将其上升地劝向值和下降地劝向值除以真实波幅值。即:+DI14=+DM14/TR14-DI14=-DM14/TR14 (5)计算动向指数(DX)
  
  动向指数是上升指标与下降指标之间的差和之比,它的计算公式如下: DX=〖(+DI14)-(-DI14)〗/〖(+DI14)+(-DI14)〗×100%
  
  (6)计算平均动向指数(ADX)
  
  由于每日的动向指数值跟随每日股价波幅上落,上下起伏较大,为使动向指数表现得比较平滑,一般以平均动向指数作为最终的分析指标。平均动向指数仍按14天作为运算基础,它的计算公式为:
  
  ADX=(DX1+DX2+ +DX14)/14
  
  同样,为运算能够简化,在计算出第一个ADX后,平均动向指数的计算公式可改为: 当日ADX=(上日ADXL×13+当日DX)/14
  
  (7)动向指数图的绘制
  
  在以上计算过程中得出的三个重要数值+DI,-DI和ADX后,可将它们绘制在动向指数图上。动向指数图一般绘于股价走势图下方,横轴表示时间,绘制时要与股价走势时间相对应,以便分析研判,纵轴表示数值单位,由于三种数值的单位均在0-100之间,可用0和100表示纵轴的单位坐标。
  
  在绘制图表过程中,要用线条将每日斩数值逐日连接起来,形成三条波动曲线。
  
  2.运用法则
  
  动向指数在应用时,主要是分析上升指标+DI,下降指标-DI和平均动向指数ADX三条曲线的关系,其中+DI和-DI两条曲线的走势关系是判断出入市的讯号,ADX则是对行情趋的判断讯号。
  
  (1)上升指标+DI和下降指标-DI的应用法则 ①走势在有创新高的价格时,+DI上升,-DI下降。因此,当图形上+DT14从下向上递增突破-DT14时,显示市场内部有新的多头买家进场,愿意以较高的价格买进,因此为买进讯号。 ②相反,当-DI14从下向上递增突破+DI14时,显示市场内部有新的空头卖家出货,愿意以较低价格沽售,因此为卖出讯号。 ③当走势维持某种趋势时,+DI14和-DI14的交叉突破讯号相当准确,但走势出现牛皮盘档时,应+DI14和-DI14发出的买卖讯号视为无效。 (2)平均动向指标ADX的应用法则 ①趋势判断。当行情走势朝向单一方向发展时,无论是涨势或跌势,ADX值都会不断递增。因此,当ADX值高于上日时,可以断定当前市场行情仍在维持原有趋势,即股价会继续上涨,或继续下跌。特别是当+DI14与ADX同向上升,或-DI与ADX同向上升时,表示当前趋势十分强劲。 ②牛皮市判断。当走势呈牛皮状态,股价新高及新低频繁出现,+DI和-DI愈走愈近,反复交叉,ADX将会出现递减。当ADX值降低至20以下,且出现横向移动时,可以断定市场为牛皮市。此时趋势无一定动向,投资者应持观望,不可认为±DI14发出的讯号入市。 ③当走势维持某种趋势时,+DI14和-DI14的交叉突破讯号相当准确,但走势出现牛皮盘档时,应将+DI1L4和-DI14发出的买卖讯号视为无效。 (2)平均动向指标ADX的应用法则 ①趋势判断。当行情走势朝向单一方向发展时,无论是涨势或跌势,ADX值都会不断递增。因此,当ADX值高于上日时,可以断定当前市场行情仍在维持原有趋势,即股价会继续上涨,或继续下跌。特别是当+DI14与ADX同向上升,或-DI与ADX同向上升时,表示当前趋势十分强劲。 ②牛皮市判断。当走势呈牛皮状态,股价新高及新低频繁出现,+DIL和-DI愈走愈近,反复交叉,ADX将会出现递减。当ADX值降低至20以下,且出现横向移动时,可以断定市场为牛皮市。此时趋势无一定动向。投资者应持观望,不可认为±DI14发出的讯号入市。 ③转势判断。当ADX值从上涨高点转跌时,显示原有趋势即将反转,如当前处于涨势,表示跌势临近,如当前处于跌势,则表示涨势临近。此时±DI有逐渐靠拢或交叉之表现。ADX在高点反转斩数值无一定标准,一般以高度在50以上转跌较为有效。观察时,ADX调头向下,即为大势到顶或到底之讯号。 3.评 价
  
 
 
   
copyright 2009 - 2017 智慧数据网 - 贴心的选股专家 (1.1.1.1 | 31 ms)
HTTP://WWW.WITDA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