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数据网 - 智能股票分析系统 用户注册  用户登录 收藏本站
上市公司的财务分析一(2)
股票书籍 > 新手炒股入门书籍 > 新股民实战操作大全 >
未收藏
  
  ① 收入项目分析。公司通过销售产品、提供劳务取得各项营业收入,也可以将资源提供给他人使用,获取租金与利息等营业外收入。收入的增加,则意味着公司资产的增加或负债的减少。
  
  记入收入账的包括当期收讫的现金收入,应收票据或应收账款,以实际收到的金额或账面价值入账。
  
  ②  费用项目分析。费用是收入的扣除,费用的确认、扣除正确与否直接关系到公司的盈利。所以分析费用项目时,应首先注意费用包含的内容是否适当,确认费用应贯彻权责发生制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的原则等。其次,要对成本费用的结构与变动趋势进行分析,分析各项费用占营业收入百分比,分析费用结构是否合理,对不合理的费用要查明原因。同时对费用的各个项目进行分析,看看各个项目的增减变动趋势,以此判定公司的管理水平和财务状况,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看利润表时要与上市公司的财务情况说明书联系起来。它主要说明公司的生产经营状况;利润实现和分配情况;应收账款和存货周转情况;各项财产物资变动情况;税金的缴纳情况;预计下一会计期间对公司财务状况变动有重大影响的事项。财务情况说明书为财务分析提供了了解、评价公司财务状况的详细资料。
  
  2.  上市公司操纵利润的手段主要有哪些
  
  上市公司会计报表应该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但实际生活中,公司管理层也会为了某种目的而进行利润操纵。
  
  年报是综合反映一定时期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财务状况变动的书面文件。编制和提供会计报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达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因此,现有和潜在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机构都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报表能够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现实生活中,上市公司为了达到获取非法利益的目的而蓄意粉饰会计报表,通过各种办法来进行利润操纵。其具体手段包括:
  
  (1)通过挂账处理进行利润操纵
  
  按新会计制度规定,企业所发生的该处理的费用,应在当期立即处理并计入损益。但有些企业为了达到利润操纵的目的,尤其是为了使当期盈利,则故意不遵守规则,通过挂账等方式降低当期费用,以获得虚增利润之目的。具体包括应收账款,尤其是三年以上的应收账款长期挂账、待处理财产损失长期挂账、在建工程长期挂账、该摊费用不摊等。
  
  (2)通过折旧方式变更操纵利润
  
  企业对固定资产正确地计提折旧,对计算产品成本(或营业成本)、计算损益都将产生重大影响。在影响计提折旧的因素中,折旧的基数、固定资产的净残值两项指标还比较容易确定,但在固定资产使用年限的确定上却较难把握。事实上,固定资产折旧除有形磨损外还有无形磨损,而且企业和行业不同,磨损情况也不相同,因此,企业往往有足够的理由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变更固定资产折旧方式只会影响会计利润却不会影响应税利润,因为会计准则和税收法规确认收入和费用的特点及标准不同。税法对各类固定资产折旧另有规定,企业降低折旧率只会增加会计利润却不会增加应税利润,对企业现金流量也不会产生影响。
  
  (3)通过非经常性收入进行利润操纵
  
  其他业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发生的一些零星的收支业务。其他业务不属于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但对于一些公司而言,它对公司总体利润的贡献确有“一锤定千斤”的作用。上市公司也可利用投资收益使之成为掩盖企业亏损的重要手段。  关联交易是指存在关联关系的经济实体之间的购销业务。倘若关联交易以市价作为交易的定价原则,则不会对交易的双方产生异常影响。而事实上,有些公司的关联交易采取了协议定价的原则,定价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公司的需要,使得利润在关联公司之间转移。在利润表中,“以前年度损益调整”这个科目反映的是企业调整以前年度损益事项而对本年利润的影响额。因此,一些公司也因此而“置之死地而后生”。
  
  (4)通过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进行利润操纵
  
  企业对外进行长期股权投资的核算也可作为利润操纵的手段。当投资企业对被投资单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时,长期股权投资应采用权益法核算。但事实上一些企业却违犯法律、法规的规定,肆意变更投资收益核算方法,以达到操纵利润的目的。将长期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投资企业就可以按照占被投资企业股权份额核算投资收益(即是实际上没有红利所得)。同时,所得税法则是根据投资企业是否从被投资企业分得红利及红利多少来征税的。因此,在被投资企业盈利的情况下,将投资收益核算方法由成本法改为权益法,一方面可以虚增当期利润,另一方面却无需为这些增加的利润缴纳所得税。
 
 
   
copyright 2009 - 2017 智慧数据网 - 贴心的选股专家 (1.1.1.1 | 47 ms)
HTTP://WWW.WITDAT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