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观点/脱欧给不了英国解药
很多曾经一时的帝国都想重返荣耀,英国也不例外。40年前,政治人物拿加入欧洲整合一事,做为执政说帖,40年后现任党魁,却得表态检讨对欧关系后才能当选。此外,政客们也拿每年付给欧盟的预算和他项支出比一比,指称欧盟资源分配或有不均,然后将移民难民涌入的副作用加入搅和,并催促英国人民在6月23日出门投下神圣一票,而且投票结果一次不逆转,就此决定半个欧洲以上的未来命运,难怪各国当局正频频拭汗,任谁也难料想今夏之后,欧洲会陷入什麽局面。
对此英国财政部日前发了份报告。英财长将退欧后的可能,规划分成三种情境,包括继续留在欧洲经济区(如挪威)、另议双边贸易协定(如加拿大、土耳其)、或是仅维持WTO成员资格,并按不同情境进行假设,该国的经济产值将在未来的15年内,下降3.4~9.5%之多,相当于每年平均国内生产毛额(GDP)少了0.2~0.6%,每个家计单位则会年少2,600-5,200英镑,约冲击一到两成的年收入。
不过,此类说帖的威胁力道究竟如何,除了取决于英国人对拥有欧盟身分正负面效应的理解力,部份关键其实还在于英国自身有否善用双方关系的能力。
平心而论,英国产业的竞争力早在二次战后渐渐不及德法,讽刺的是这和大战发生在欧陆、反给德法起点为零的破坏性创新有关。英国当局选择对此时空背景视而不见,一方面决策者仅侧重加入欧盟的市场商机,让政策说帖简单易懂,另方面冀望市场力量来迫使产业变革进步,也可减轻短期内的政策责任,殊不知在未有长线政策的辅佐下,大意开放市场只是加速了区域内的效率分工,缺乏竞争力的领域却是加速落底,此从英国于1973年加入欧盟后,初期制造业一路走滑至1980年代的趋势可明显看出。
受此影响,再加上当局始终未能提出深耕产业技术的配套政策,英国民间的财富基础不甚紮实,几次景气循环上下的结果,不仅薪资增速缓慢,储蓄率也未获真正改善;至于加入欧盟的同时,虽令外人直接投资(FDI)显着增加,但过半资源落在服务业头上,实体经济的有感复苏自是有限。
相比之下,过去数十年间英政府穿梭于国际谈判、干预国际事务的身影从未间断,估计英政府从中重拾的诸多荣耀感,民间很难感同身受。怎麽看英政府的民生政策都是疏于管理,若真正追究英国与欧陆关系何以分崩至今,历代英政府恐怕皆难卸责。
可终归一件事:英国对欧盟预算的净贡献(net contribution)的确在2010年欧债危机后逐年攀升,幅度之大实在让英国人难再优雅面对;况且,即便英国在2015年享有的折扣(rebate)会费系排除2008海啸年度之外的最高水准,年度会费也因而小减一成至129亿欧元,但此间英国收受欧盟的好处并未同步上扬,所以说到底,欧盟还是有求于英国,之后若因英国顺利脱欧、其他成员国要求比照办理而予取予求,欧盟也只有选择退让的份,毕竟,七成以上收入都来自捐献的政治结合,欧盟本质上,早已不具控制实力了。